MTCNN
MTCNN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表的一篇论文,入选ECCV2016,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脸检测和人脸对齐的论文。
提出了一种Multi-task的人脸检测框架,将人脸检测和人脸特征点检测同时进行。论文使用3个CNN级联的方式,和Viola-Jones类似,实现了coarse-to-fine的算法结构。算法大概的流程如下:
当给定一张照片的时候,将其缩放到不同尺度形成图像金字塔,以达到尺度不变。
-
Stage 1:使用P-Net是一个全卷积网络,用来生成候选窗和边框回归向量(bounding box regression vectors)。使用Bounding box regression的方法来校正这些候选窗,使用非极大值抑制(NMS)合并重叠的候选框。全卷积网络和Faster R-CNN中的RPN一脉相承。
-
Stage 2:使用N-Net改善候选窗。将通过P-Net的候选窗输入R-Net中,拒绝掉大部分false的窗口,继续使用Bounding box regression和NMS合并。
-
Stage 3:最后使用O-Net输出最终的人脸框和特征点位置。和第二步类似,但是不同的是生成5个特征点位置。
这里的NMS也就是非极大值抑制,具体可以参考相关论文,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,目的就是为了去除多余的候选框,因为这样的方法会得到很多的互相重叠的候选框,而最 后我们需要看到的只有少数几个框。NMS就是通过将和概率最大的框重叠超过一定阈值的框删除,然后依次查看概率稍小一点的框,删除重合过多的框,直到结束。
CNN结构
作者设计结构时,考虑了几个方面,首先,从以前的多卷积结构来看,存在一些问题,就是卷积核过于相似,缺少差异性,这样限制了神经网络的判别能力 其次,对于人脸检测这个问题,他只是一个两分类的问题,因此不需要太多的参数,以防止过拟合,所以作者全部采用了 3 * 3 的卷积核来减少参数。 最后,所有的激活函数都采用PReLU,这是这是何凯明15年一篇论文中提出的激活函数,和leaky ReLU有点相似,深入了解可以查看论文。
因此作者设计的网络结构大致如下:
训练
论文的方法就是多任务级联卷积,级联前面的网络结构已经很清晰了,那么多任务体现在哪里呢?接下来就介绍,所谓的多任务其实是三个任务,作者通过同事训练三个任务来提升训练的效果,具体效果提升后面给出详细的比较图。先来说说这三个任务,第一个任务是人脸/非人脸分类,这也就是一个简单的二分类问题,用逻辑回归就可以了,因此损失如下:
其中yidet就是真实标签。第二个任务就是边框的回归,主要就是用边框将人脸框出,很明显是一个回归问题,因此损失采用欧氏距离损失,如下:
其中yibox就是真实标签,第三个任务就是特征点标定,也就是在人脸的左右眼,鼻子,嘴唇左侧,嘴唇右侧标记点,一共五个点,所以一共十个维度。同样是回归问题,损失和上个任务类似,欧氏距离损失,如下:
因为我们的任务是多个,所以我们的训练图片也是不一样的,要分离开。那么我们就发现了其实这三个损失并不是都会同时用到的,比如第一个任务的训练图片是人脸和非人脸,那么输入没有人脸时,比如一个背景图片,那么边框损失和特征点损失显然就不存在了,所以我们需要给一个参数用来控制损失是否用到,另外三个损失组合在一起肯定涉及一个权重的问题,综合考虑一下,作者给出如下损失:
beta取值0/1用来判断是否用到该损失,alpha就是不同损失之间的权重。论文中对于P-Net 和 R-Net alpha三个取值依次是1,0.5,0.5,对于O-Net依次为1,0.5,1,因为第三层网络的重点是输出特征点标记,因此加大第三个损失的权重。
在线难样本选择
还有一个技巧就是难样本的选择问题,我们知道训练网络时难样本的选择很关键,好的难样本可以让网络训练的更好,鲁棒性更强,论文给出了一种在线难样本选择的策 略,就是每一个小批次训练时,计算到该批次中每个样本的损失,然后按损失从大到小排序,只选取前70%的样本进行反向传播,这70%被认为是难样本,剩下的30%认为是 简单的样本,也就是对网络的贡献不大,因此抛弃。这样的效果提升也很明显,下面会给出图表展示提升效果。
效果测试
下面给出在线难样本选择和多任务训练的提升效果图:
左图为在线难样本选择的提升,右边为多任务训练的提升,可以看到,效果都是蛮不错的。 再给出MTCNN和其他一些当时最先进的人脸检测算法在FDDB数据集上的比较:
可以看到,MTCNN的超越了其他先进方法,并且是以一个很明显的差距超越。
FaceNet
下面再简单介绍一下FaceNet,谷歌出品的高质量论文。与其他的深度学习方法在人脸上的应用不同,FaceNet并没有用传统的softmax的方式去进行分类学习,然后抽取其中某一层作为特征,而是直接进行端对端学习一个从图像到欧式空间的编码方法,然后基于这个编码再做人脸识别、人脸验证和人脸聚类等。
FaceNet算法有如下要点:
- 去掉了最后的softmax,而是用元组计算距离的方式来进行模型的训练。使用这种方式学到的图像表示非常紧致,使用128位足矣。
- 元组的选择非常重要,选的好可以很快的收敛。
网络架构
大体架构与普通的卷积神经网络十分相似,如图所示,Deep Architecture就是卷积神经网络去掉sofmax后的结构,经过L2的归一化,然后得到特征表示,基于这个特征表示计算三元组损失。
目标函数
在看FaceNet的目标函数前,其实要想一想DeepID2和DeepID2+算法,他们都添加了验证信号,但是是以加权的形式和softmax目标函数混合在一起。Google做的更多,直接替换了softmax。DeepID2和DeepID2+算法也是非常不错的人脸识别网络,建议好好了解一下,可以从deepID一代开始了解。
所谓的三元组就是三个样例,如(anchor, pos, neg),其中,x和p是同一类,x和n是不同类。那么学习的过程就是学到一种表示,对于尽可能多的三元组,使得anchor和pos的距离,小于anchor和neg的距离。即:
所以,变换一下,得到目标函数:
目标函数的含义就是对于不满足条件的三元组,进行优化;对于满足条件的三元组,就pass先不管。
三元组的选择
很少的数据就可以产生很多的三元组,如果三元组选的不得法,那么模型要很久很久才能收敛。因而,三元组的选择特别重要。 当然最暴力的方法就是对于每个样本,从所有样本中找出离他最近的反例和离它最远的正例,然后进行优化。这种方法有两个弊端:
- 耗时,基本上选三元组要比训练还要耗时了。
- 容易受不好的数据的主导,导致得到的模型会很差。
所以,为了解决上述问题,论文中提出了两种策略:
- 每N步线下在数据的子集上生成一些triplet。
- 在线生成triplet,在每一个mini-batch中选择hard pos/neg 样例。
为了使mini-batch中生成的triplet合理,生成mini-batch的时候,保证每个mini-batch中每个人平均有40张图片。然后随机加一些反例进去。在生成triplet的时候,找出所有的anchor-pos对,然后对每个anchor-pos对找出其hard neg样本。这里,并不是严格的去找hard的anchor-pos对,找出所有的anchor-pos对训练的收敛速度也很快。
除了上述策略外,还可能会选择一些semi-hard的样例,所谓的semi-hard即不考虑alpha因素,即:
网络模型
论文使用了两种卷积模型:
- 第一种是Zeiler&Fergus架构,22层,140M参数,1.6billion FLOPS。称之为NN1。
- 第二种是GoogleNet式的Inception模型。模型参数是第一个的20分之一,FLOPS是第一个的五分之一。
- 基于Inception模型,减小模型大小,形成两个小模型 * NNS1:26M参数,220M FLOPS * NNS2:4.3M参数,20M FLOPS
- NN3与NN4和NN2结构一样,但输入变小了
- NN2原始输入:224×224 * NN3输入:160×160 * NN4输入:96×96
结果
在人脸识别领域,数据的重要性很大,甚至强于模型,google的数据量自然不能小觑。其训练数据有100M-200M张图像,分布在8M个人上。 当然,google训练的模型在LFW和youtube Faces DB上也进行了评测。 下面说明了多种变量对最终效果的影响:
- 网络排结构不同:
- 图像质量不同:
- 向量表示大小不同:
- 训练数据大小不同:
是否对齐
在LFW上,使用了两种模式:
- 直接取LFW图片的中间部分进行训练,效果98.87左右。
- 使用额外的人脸对齐工具,效果99.63左右,超过deepid。
结果展示
完整代码参考我的github,下面给出代码运行效果: